彼得·鲁格:节能建筑不能照搬外国模式
来源:筑能网投稿 2014-02-07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的居住区也越来越强调环境的绿化,生态社区、绿色住宅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伴随着居民住宅的需求转型,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绿色健康住宅整在成为新的讨论热点。对此,我们对德国彼得·鲁格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大师彼得·鲁格先生进行了专访。
德国建筑大师 彼得·鲁格
德国柏林,彼得·鲁格建筑事务所负责人,德国德绍安哈尔特大学教授(此地是现代建筑包豪斯的发源地),他对生态节能建筑、工业厂房改造等研究很深,很有代表性,对于被动式住宅也有很深的研究。
Q:您觉得绿色建筑的理念是如何利用在住宅和规划建筑的?
彼得·鲁格:在德国色建筑的根本在于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上,大家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用上来说,它总共有三个方面:比如它并不单纯的是节能的,而是经济的、生态的、社会化的。
Q:您如何看待在当前高地价、高房价的环境下,居住建筑规划设计高容积率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城市居住空间质量?
彼得·鲁格:首先如果看到这个问题,也许中国人应该退一步思考,为什么会造成高地价、高房价、高密度的居住现状,这可能是跟国家整体的规划和发展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也许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人,应该倒退一步,看一下整体发展上的策略是否在沿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不讲的这么宏观,而是具体到在已有现状上的话,可以考虑的是公共空间品质的塑造。如果我们已经没法改变,我们必须在高密度的环境下居住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把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更有人情味,让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得到提高。
我觉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补充的是目前在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常被忽略,就是尺度问题。现在大部分的城市跟城镇,都是按照汽车车型尺度去设计人的生存环境,不管是在广场还是人行通道、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的品质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象,就是尺度。比如说你在宽度超大的马路上是无法进行舒适的散步的。比如我们在海南做的一个项目上,我们就把首层,就是地面这一层全部返还给人们利用,人们可以在这一层上随意走动,不被任何的交通工具所打扰,让人们跟地面、跟土地有一个最亲密的接触,并且以人的尺度,就是人走路舒服的感觉去体验这个城市,体验这个环境。
我还得补充一句,虽然我是来自一个汽车帝国,中国人对德国有一个固有的印象,宝马、奔驰、保时捷之类的。但是对于人居环境的设计,在目前中国的现状是一个汽车至上,就是交通工具至上的原则。我们提倡的是一定要把尺度和权利返还给人,比如说我在杭州的事务所就是窗户一打开,它下面的那条路本来是四车道,一两年之内就变成了八车道,就是人自己行动的痕迹已经越来越小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